Tuesday, August 10, 2010

皇族名人百姓家谱


皇族名人百姓家谱,见证历史的“百科全书”



长期以来,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随着时代变迁,家谱的史料价值、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各路藏家的追捧,许多尘封已久的家谱走进收藏机构和公众的视野。有专家称,家谱、尤其是皇家名人家谱,将成为未来藏界投资的新热点,其市场升值潜力不容忽视。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有家谱雏形的记载。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千年文明古国,历经沧海桑田,身处其中的百姓家族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

皇室玉牒:再现宫廷生活的档案史料 

玉牒,即皇帝家族的家谱。日前在“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精品展”上,一件罕见的玉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该谱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之下六世以后的皇亲世系,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玉牒。这部玉牒成谱年代约为南宋初年,虽然仅存残谱一页,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极少而弥足珍贵。此皇室家谱目前只有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相比之下,清代玉牒记载的内容较为翔实、装帧华丽。现存的1100余册清代玉牒,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笔者见到的这部《圣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世系谱》为清内府抄本,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记载康熙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允禵支下,从允字辈至载字辈六世的世系。爱新觉罗·允禵深受晚年康熙帝宠爱,屡立战功,驻军西北;雍正即位后,他被削爵禁锢;他于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谥号曰“勤”。该谱内文字有三种色彩,第一种是黑色,第二种是朱色,第三种是朱色上覆盖黑色。黑色用于已亡故的列祖列宗,朱色用于修谱时尚健在的人,最后一种则是初修谱时未亡、而在后次修谱时亡故者的人名。

专家认为,从清代玉牒中,后人可以看到200多年间皇权更替、宫廷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等皇族纷争,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资料。因此,清代玉牒是我国档案之珍品,为后人研究宫廷历史及皇族户籍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名人宗谱: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 

名人谱,当首推“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在有关孔子的谱系中,由孔子77代嫡孙孔德成等于1937纂修的铅印本《孔子世家谱》最为完整。据此可知,孔子裔孙多次出现单传情况,自孔子而下就连续七世子孙单出,自九世起孔氏人口方逐渐增多。谱内收录散处全国的孔氏裔孙共182支。全谱154册,体例精严、剪裁得当,系目前国内馆藏册数最多的线装家谱。在国家图书馆方志馆,笔者见到了一本更为稀有的孔子家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纂修的《孔子世家谱》。该谱文字为朱红色活字印刷,异常精美。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的梁启超收藏过该谱,在第一卷开头右下角,赫然印有梁启超阴文方印。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负责人说,戏剧家孔尚任既是谱中人物,又是家谱编辑者,此谱又曾为名人所收藏,是存世家谱中的珍品。

百姓家谱:续写家族繁衍史的大宗账本 

在百家姓中,王氏是大姓,自古就是名门望族。据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应梅介绍,王季烈所修苏州《莫厘王氏家谱》,共记录族内男性近5000人,女性近3000人,可谓一部人物词典,多数有名字、排行、别号、生卒和婚配记载。家谱中的许多人物是进士出身,要么政治地位显赫,要么社会影响显著。家谱续写着家族的繁衍史,许多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还藏有一套《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该谱清晰地记载:湘潭昭山宋氏原世居安徽,至元代,始迁祖宋文学携三子移居湘潭,从此世代相传。

另外,有些百姓家谱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即像谱。由清代严信厚画辑的浙江慈溪《严氏像谱》就是其珍品,其所绘人物衣着华贵、仪态雍容、色彩艳丽、线条隽美,堪称像谱中的精品。

涉外家谱:对外文化传播的佐证 

不久前,一部日本原版家谱首次亮相上海图书馆展厅,它就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这部日本家谱记录了“大藏朝臣原田家”1000多年的历史,通过家谱追溯,其祖先竟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谱中叙述了其祖先缘何东渡日本、以及在日本繁衍生息的历史。据记载,原田家族的始祖为中国汉高祖刘邦,传至东汉献帝玄孙阿知王,率2040人东渡日本奈良县高市郡桧前村。谱内载有先祖小传、画像、世系、家宝、祠田等。这些为数不多的涉外家谱资料,为研究中外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谱牒专家王鹤鸣先生指出,尽管家谱和国史、方志一起构成三座历史“大厦”,但其弊端和局限性不容忽视:像家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及存在“攀附”“杜撰”和扬善隐恶的现象值得我们用心去辨别和体味。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家谱的收藏与研究才能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


转自《西安晚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