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11

族谱学会号召国人修族谱




黄友江陈业号召新加坡人一起修族




很多新加坡人并不知道自己代以上的祖宗是甚至祖父的名字也不清楚。

新加坡族学会会王春旭朋友托他找祖父名字的奇特经历。和王春旭同姓也是海南人的朋友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祖父叫什名字。在他父去世后他突然很想知道自己的祖先究竟是何人却已无从于是托王春旭忙。

王春旭透自己的人翻宗祠的族助那名朋友找出祖父的名字。

去年3月正式注册成立的新加坡族学会相信是本地首个以鼓励国人修家志、族谱为宗旨的体。体希望能号召新加坡人修新加坡可从家族中第一个移到新加坡的人始修起。族学会秘书长陈业新加坡不到200从建国算起就更短浅。很多新加坡人至今也只是第二或第三代移民最多是第五或第六代因年代不算久要找祖宗的不太找到的料也比可靠因此鼓励大家趁早修家

他解释说自己如果是第三代新加坡人要追溯祖父和父应该不太。如果个人都能把家族史弄清楚聚起来便能充国家档案料。
学会主席黄友江学会目前有22名成已成立了理事会除了由他担任主席陈业雄担任秘书长名副主席是三江会李秉萱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然。

黄友江学会首先要更多人深入认识和了解修族的意才能鼓励大家一起来修。他学会将通办讲座等引起人们对提高方面的认识学会6月底刚刚和新智读书会合作借着导读陈支平所撰写的《福建族》一前来听的人有更全面认识。主者是族学会秘书长陈业雄。

Source:《合早》。

Friday, April 15, 2011

百家姓-陳氏的起源





陳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製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嫁給他為妻。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聖王派"成為、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

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再就是潁川陳寔後裔陳忠之子陳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南院"始祖。 
 
陳氏入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寔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175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轉載自<中華頌>

Monday, March 7, 2011

福建族谱





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再没有比族谱更令人感到兴趣而又困惑的了。它丰博多姿,却又鱼龙庞杂;敦信真实却又诡伪百出。这种相互矛盾而又和谐统一的二重性格,形成中国人的族谱所特有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跨越时代的社会文化功能,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早在20世纪初,史学大师梁启超等就已大声疾呼:“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中国史学的研究中心,集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探讨上,致使族谱的研究,少人问津,一度落入低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史学的研究领域也不断得到开拓,谱学的重要性再次为人们所认识。有志的学人们东奔西忙,为把谱学建成一门新兴学科而积极进取。于是,在短短的十年间,有关谱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专门刊载谱学研究成果的杂志和丛书次第出版,各种各样层次不一的谱牒研究团体,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这种欣欣向荣的学术景象,值得庆幸,催人振奋。

《福建族谱》内容共有12章:

第一章 福建民间修纂族谱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福建族谱的种类与基本格式 

第三章 福建族谱的修纂与管理 

第四章 原则的训诫与标榜 

第五章 族谱的装饰与炫耀 

第六章 祖先的寻觅与塑造 

第七章 渊源的追溯与合流 

第八章 异姓的联宗与合谱 

第九章 神明的崇拜与创造 

第十章 客家族谱的人造畛域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族谱的向心意识 

第十二章 结语与思考

作者陈支平,1952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著作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明史新编》、《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等,编纂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福建民间文书》等。

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本书内容是谱史籍中较为为特殊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中心以年月为经纬全面、致地叙述主的一生事迹。家是一种以表、形式记载一个以血关系主体的家庭世繁衍及重要事迹的特殊图书。年与家都是中文化的重要成部分。

两位作者分别是来新夏与徐建华。

来新夏浙江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6毕业于北平仁大学史学系后在北大学随范文先生攻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著名史学、文献学、图书馆学家。任南开人学史学教授、校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总编辑图书馆学情学系主任、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等。主要并作有《北洋军阀史》、《林徐年》、《古典目学》、《方志学概》、《近三百年人物年见录》、《中国古代图书史》、《中国近代图书史》、《清人笔》等著述等身。
  
徐建南京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图书馆专业1987年入南开大学史系从来新夏先生攻古典目学研究生。现为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为现图书馆管理、出版管理、目学、牒学、佛教文献学等。

Sunday, January 9, 2011

什么是族谱?

新加坡族谱学会理事


指的是宗族生命的记录的不只是宗族的生命、血脉、源流的它也是人文价的管道此外记录一些儒家的精神精髓如修身、家、治国、平天下等价。都常常会出在族的族也是家的基 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之一属珍的人文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经过约2500以成孝子贤孙代代相薪火、成生存共荣的共生点。

亦称家、宗、家乘、通统谱、世、支、房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在一般称家或族。家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标识符号、族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关系的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关系必十分清楚组织才能持和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之后各家族之的血关系也必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是嫡是庶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的妻又是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一代一代下来的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是什么血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一代一代地

家族成的各种复的血关系必清楚。在没有文字的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存在人记忆中。时间长记忆难免有差。当文字生以后就用文字把种血缘记录下来就是是家、族形。

新加坡族学会的使命就是了整合宗族开立宗支族序的承的记录其二是收集族建立系中心助各界人士到自己的公会、宗馆寻使宗族有更切的交往交流从而加强彼此的凝聚力

Thursday, January 6, 2011

家谱有些什么内容?

家谱有些什么内容?

 






明代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代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

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Wednesday, January 5, 2011

什么是谱牒?



什么是谱牒?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

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Source: http://hi.baidu.com/%B9%C5%C4%CF%D4%C0/blog/item/381d890ae6a4e63fb0351d7e.html